从岐山节庆礼仪看周礼文化传承
西周时期,节庆礼仪是十分讲究的。据《礼经》等文献记载,就有冠、婚、丧、祭、射、聘、朝等多种礼仪,这些礼仪经过 3000多年的发展演化,成为独特的岐山节庆礼仪文化符号。
周礼的形成及演变,在西府宝鸡留下了许多节庆民俗礼仪,其中最有代表性、独特性的当属岐山区域内的。目前保留传承的节庆就有立春节、春节、元宵节、龙头节、清明节、立夏节、端午节、乞巧节、七月七、中秋节、重阳节、鬼节、冬至节、腊八节等,其中立春节包括迎春习俗、劝耕习俗;龙头节包括尊龙敬龙习俗、食豆送豆习俗、耍仪春民俗礼仪;清明节包括祭扫坟茔、放风筝、寒食活动;立夏节包括探夏、赶场、夏忙会等习俗;端午节包括插艾草、佩香囊、送油糕、粽子习俗;乞巧节包括乞巧祀神、鹊桥相会民俗;中秋节包括拜月、赏月、食月饼习俗;重阳节包括吃荞面、尊老敬老习俗;鬼节(农历十月初一)主要是祭拜先祖;冬至节包括礼敬、饮食习俗;腊八节包括吃腊八饭、卜吉庆等习俗。
岐山节庆都讲究文化内涵,注重礼节礼仪,凝聚正能量。就以春节礼仪为例,在岐山城乡,春节从腊八节就开始忙活,腊月二十三祭灶,腊月二十四扫舍,腊月二十五以后杀猪、蒸馍、蒸甜米,燷臊子、压肘子、熬皮冻,为过年做准备。腊月三十中午十二时以前,贴对联、封六神,点燃蜡烛,燃放鞭炮。十二时以后,全家上坟祭祖。除夕夜守岁包饺子,发年岁钱,相互敬拜。岐山人大年三十晚上守岁,很有讲究,全家人或直系亲戚都要围聚在长者家里,吃年夜饭。再按辈分分类,父辈们给孙子辈和媳妇发年岁钱。然后,儿女孙子辈又分别到长辈叔父家中敬拜,去时用木盘端上水果、食品等,孝亲敬长,全家团聚。
岐山人过年初一、初五不走亲戚。从初二开始至初六小辈给长辈贺年,俗称“纳礼”。嫁出去的女儿初二必须和女婿及孩子回娘家拜年,初三、初四是外甥给舅家拜年,初六至十五,是长辈回礼小辈。例如,舅家给外甥送灯笼。岐山人正月走亲戚,特别是晚辈给长辈“纳礼”,必须“四礼俱全”。四色礼是指四种礼品,挂面、点心是必须的,烟、酒、茶叶等其他礼品作为匹配,相传周文王用挂面治好母亲的病,因此,正月纳礼必须带上挂面,图个长命百岁。
在岐山节庆风俗中,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最热闹的节日,人称“小初一、大十五”。岐山元宵节有锣鼓社火、放焰火、灯展灯会、挂灯挑灯笼、献“奶奶馍”、吃元宵、游百病等习俗,最有趣的是家家户户蒸“奶奶馍”。“奶奶馍”状如老鼠,黑豆嵌成两眼,用面搓成尾巴,将油面包在其中,寓意期盼自家媳妇生的娃娃精灵似老鼠一般。
在岐山过年,还有许多民俗民规。例如,正月初一到初六,家里的东西不外出,垃圾不回收,鞭炮皮不清扫,还有家里不用笤帚、扫帚和剪子,这些民间民规寓意家中财气、人气不能外流。
岐山节庆礼仪体现了周文化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,节庆礼仪的表现形式反映了德和、恭敬、谦让、宽厚、信义、仁爱、孝廉、自强、进取、爱国的精神,这种民俗礼仪深深熔铸在民族的血液中,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意志,表现出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、号召力和统摄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