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文化典故--武王伐纣 开创基业
周文王去世后,太子发即位,即历史上的周武王。他秉承父亲选贤任能的方针,尊姜太公为“师尚父”,起用周公、召公、毕公等共图大业。
为了继承父亲遗志,推翻商朝残暴统治,周武王在孟津(今河南省孟津县)进行了一次观兵,这次观兵是周武王检验和证实自己实力,同时考验追随周人的各诸侯国对周国忠诚程度的一次大规模阅兵。孟津观兵后,周武王继续回到岐山修生养息,等待时机。
纣王残暴至极,商朝发生了激烈内乱,周武王认为伐商时机成熟。他亲率战车三百乘,虎贲(精锐武士)三千人,步兵数万人,与庸、卢、彭、濮、蜀、羌、微、髳等部族的军队在孟津会合,到达牧野(今河南省淇县一带)。纣王惊闻周军来袭,仓促武装大批奴隶、战俘,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,开赴牧野迎战。商军全无斗志,纷纷倒戈,纣王的防线立时溃散。纣王见大势已去,逃离战场,登上鹿台(纣王所建的宫苑),身上挂满珍宝,自焚而死。
周武王赶到鹿台,用“轻吕”(一种短剑)击刺纣王尸体,并亲自斩下纣王的头颅悬旗示众。第二天,周公手执大钺(仪仗用礼器),召公手执小钺,夹辅着武王,在商宫举行了盛大的“受命”仪式。周朝建立,商朝正式灭亡。
武王伐纣是中国历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,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,对推动中国历史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。特别是伐商成功后实行的分封制,深刻影响了周代及后世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,培育并促成了中华文明。